- 书名:当代外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第二辑)
- 作者:孔智键等
- 分类:小说文学
- 格式:EPUB/MOBI/AZW3
- 时间:2023-04-24
- 评分:
内容简介
★《文化研究、政治性解读和社会本体论——新左派与马克思《大纲》研究》
本书主要讨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通常也称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文后以《大纲》代称)也是如此。如今我们不能试想一个没有写作《大纲》的马克思,就如同我们也已经不能设想一段不存在《大纲》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一般。在这一文本写作和形成16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和进一步探索它的理论效应史,重温它的内在价值与魅力,继而为我们理解当代语境下《大纲》的地位和理论观照现实之可能性提供一种基础性的视角。
★《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关于阿尔都塞的一种文本学解读》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以文本学的解读方式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著名哲学家阿尔都塞哲学思想的学术专著。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阿尔都塞的三个经典文本:《保卫马克思》,《读〈资本论〉》和《论再生产》。作者着力揭示了阿尔都塞研究中长期被遮蔽的隐性方法论构架,这种探索主要体现为作为认识论史研究语境中深层理论构架的问题式与症候阅读法。在此,作者首次采用了理论“反打”的写作法,以附文的形式穿插了对阿尔都塞逻辑核心的解构与后现代消解,正文附文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构思新意迭出,理路清晰严密,长期被遮蔽的阿尔都塞认识论研究、在当代西方文化批判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意识形态理论,特别是国家意识形态机器的观念第一次得以完整的呈现。同时,本书还重新透析了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历史性解读,对马克思哲学进程中的“断裂”、“理论上拒绝人本主义”和“历史是一个无主体过程”等重要理念均有深入的解析,笔力浑厚,令人耳目一新。
★《空间生产的知识——列斐伏尔晚期思想研究》
列斐伏尔是一位综合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他试图在回应当代资本主义现实问题的时候重新激活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力和批判性,尤其是在研究发达资本主义城市与空间问题的时候表现出了综合性的元理论家的特点和气质。本书对列斐伏尔进行重新的“语境化”(contextualization)。这种语境化不是完全重述列斐伏尔思想的发展历程,而是要在相应的思想史与社会语境中发现被忽视的列斐伏尔,澄清被误解的列斐伏尔,挖掘更加具有思想潜能的列斐伏尔,在厘清其思想潜能与局限性的基础上,展望二十一世纪的列斐伏尔。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或者空间化方法论维度研究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与革命历史,从空间化角度思考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经验与问题。
★《“精神分析+马克思”理论运动的当代效应——齐泽克意识形态批判研究》
本书的主题之一就是围绕“精神分析历史化”的理论构建,探索齐泽克建立于精神分析基础上的意识形态批判的真实底色,即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所开辟的资本主义批判的新“战场”:对于建立于特定历史形式上的,被建构的形式本身之压抑性的批判。《快感大转移》是齐泽克坦诚其法兰克福学派精神分析理论逻辑底色的文本;因此,以这本书作为分析的入口再合适不过了,本书将从此以点带面地揭示“精神分析+马克思”理论范式的各主题在齐泽克那里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从而在理论“效果历史”维度上给予齐泽克以可靠的参照系,也因此可以更好地发掘“精神分析+马克思”范式在解决当下现实问题方面的潜能。
★《景观社会中的“异轨”与突围 ——居伊·德波哲学思想研究》
居伊·德波,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许多学者挥之不去的思想他者。德波的美学政治实践、情境主义国际与1968年左翼运动、景观社会批判、综合景观理论等,都成为了这批在1968年左翼运动中成长起来的学者不断回溯的主题。然而,在我们过往关于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的过于聚焦化的研究中,而对其景观社会理论也由于缺少思想史谱系的回溯,而被视为是从天而降的作品,全景式的德波思想形象恰恰被遮蔽了。因此,本书正是要从德波所处的现代资本主义统治的激烈转型的时代背景出发,以其一生写作的文本群为基础,来提供一扇踏入德波激进哲学全貌的任意门。
★《价值形式、国家衍生与批判理论:德国新马克思阅读运动研究》
本书作者对说清楚新马克思阅读的产生、发展与影响的思想史,以及新马克思阅读的核心理论主张,进行了尝试。在当代思想史的地图上,多条线索都指向了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联邦德国的一个理论运动,这就是由阿多诺的弟子巴克豪斯和莱希尔特等人开拓的“新马克思阅读”(Die Neue Marx-Lektüre)运动。本书作者运用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跨学科研究方法,立足于马克思的价值形式理论,立足于马克思的商品和货币理论分析,并运用了一定的“口述思想史”的辅助研究方法,对新马克思阅读的代表人物与相关学者就专题问题进行过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重写现代性——利奥塔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
本书主要研究利奥塔这位20世纪的法国哲学家早中期的马克思主义批判思想及其转变的过程,从二战后到1970年代这段期间里,利奥塔的思想经历了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现代思想的转变。利奥塔首先是从萨特和梅洛-庞蒂的现象学解释进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逻辑,也就是试图在苏联马克思主义之外寻找资本主义批判的道路,此时现象学、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利奥塔那里微妙地结合在一起。作者在法国历史和思想情境的研究和对利奥塔文本的细致考证的基础上,说明利奥塔如何在动荡的现实和思想潮流中一步一步地走向后现代思想,与此同时,他又如何一步一步地远离他一开始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批判逻辑。
作者简介
孔智键,男,1990年生,江苏扬州人,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2012年苏州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2015年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毕业;2018年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毕业。曾于2017年赴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人文研究所短期访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鲁宝,男,1990年11月生,河南信阳人。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已在《山东社会科学》《福建论坛》《理论探讨》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研究领域:西方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哲学。
黄玮杰,男,生于1990,现为南京大学哲学系青年教师,南京大学法学博士,伦敦大学学院(UCL)哲学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西方左派政治理论研究。
刘冰菁,女,1990年2月生,江苏苏州人。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现为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李乾坤,1987年生,河南商丘人。2010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哲学系;2017年6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15年10月-2016年9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柏林洪堡大学哲学系学习研究。目前担任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
郑劲超,男,1988年生,广东中山人,在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曾赴法国巴黎第八大学哲学系联合培养一年,现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博士后,主要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